【泪别!扬剧泰斗李开敏溘然长逝,那抹水袖余韵永存人间】
四望亭路的老茶馆五点就坐满了人,穿蓝布褂子的赵大姐蹲在煤炉前扇火,收音机里正放着《玉蜻蜓》选段。
四望亭路的老茶馆五点就坐满了人,穿蓝布褂子的赵大姐蹲在煤炉前扇火,收音机里正放着《玉蜻蜓》选段。
少年时,在故乡真武老旧的大会堂里,观看江都扬剧团演出的革命样板戏《红灯记》《沙家浜》,让我回味、快乐许久。剧中英雄人物的光辉形象,让我朦胧地做起演员梦。
10月25日,吴桥镇文联文化艺术活动中心迎来一场扬剧文化交流盛会。来自仙女镇、丁沟镇和吴桥镇的三支扬剧票友团队齐聚一堂,共同参与扬剧艺术交流活动。三地共40余名扬剧爱好者热情参与,现场气氛热烈。
捷报频传,艺苑生辉。在今日圆满落幕的2025紫金文化艺术节上,由江都区精心组织创排的大型扬剧《袁樵摆渡》荣获舞台艺术领域“优秀作品”奖;该剧女主角、张三姐的扮演者李霞同志,凭借其精湛的艺术表现,荣获“优秀演员”奖。扬州市共三个奖项,我区斩获两项桂冠。
今日,京剧《齐白石》将亮相成都高新中演大剧院大剧场,曲艺《千里江山图》在四川省文化艺术中心歌剧厅开演,扬剧《郑板桥》、花鼓戏《蔡坤山耕田》分别在成都东安湖大剧院和成都东盟艺术中心大剧院登场,杂技剧《先声》在成都简阳大剧院大剧场演出。
回溯1790年徽班进京催生京剧的传奇过往——“四大徽班”携南腔北调,在艺术家推动下孕育国粹,书写戏曲史上的包容创新篇章。如今“百戏入皖”让扬剧、豫剧等全国好戏齐聚江淮,从“走出去”到“请进来”,既藏着徽剧薪火相传的密码,更显传统文化生生不息的生命力。
李政成出身扬剧世家,打小跟团辗转乡里。“那时我才六岁,能记得母亲每一次上下场,捧好茶水等着她。母亲卸妆后,都是我帮她卷吊眉带,喏,卷成这么小的一团……”说这话时,他摩挲手指,满脸认真,纯澈的眼神就像个孩子。
日前,泰州梅兰芳大剧院内丝竹盈耳,掌声雷动。作为2025紫金文化艺术节舞台艺术作品会演的重点剧目,由区文体旅局倾力创排的大型扬剧《袁樵摆渡》在此成功上演,以其跨越时空的艺术魅力惊艳全场。
“日暮风悲兮边声四起,原野萧条兮烽戍万里……” 在句容大剧院的舞台上,随着这充满悲壮色彩的唱词响起,扬剧《蔡文姬》正式拉开2025紫金文化艺术节舞台艺术作品会演的大幕,观众与传奇才女共赴千年之约。
奥地利维也纳当地时间9月23日、24日19:00,作为“2025中国戏剧演出季暨中国戏曲国际展演”的重要组成部分,由扬州市扬剧研究所演出的扬剧传统经典剧目《吴汉三杀》,在Muth剧院连演两场。这场融合了东方美学意蕴与强烈戏剧张力的演出,不仅让国家级非遗扬剧所承
奥地利维也纳当地时间9月23日、24日19:00,作为“2025中国戏剧演出季暨中国戏曲国际展演”的重要组成部分,由扬州市扬剧研究所演出的扬剧传统经典剧目《吴汉三杀》,在Muth剧院连演两场。这场融合了东方美学意蕴与强烈戏剧张力的演出,不仅让国家级非遗扬剧所承
江苏扬州扬剧研究所作为国家级非遗传承核心载体,既是传统剧目整理基地,更是创新实践平台。其深耕扬剧艺术六十余载,不仅完整保存《珍珠塔》《百岁挂帅》等 300 余部传统剧目,更创排《史可法——不破之城》《鉴真》等精品,2021 年将《吴汉三杀》纳入中国戏曲“像音像
本文来自【扬州发布】,仅代表作者观点。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。
在扬剧的艺术星空中,江都区扬剧协会副会长、德才扬剧团团长吴德才宛如一颗耀眼的星辰。他不仅是深耕舞台的表演名家,更是扬剧传承与发展的领军者。多年来,他以对扬剧的无限热爱和执着追求,在传承与发展扬剧的道路上,留下了深刻而动人的足迹,用德与才铸就了扬剧艺术的一方辉煌
《朝闻天下》时段9月14日起播出;《新闻30分》时段9月14日起播出。
◇9月8日,《新华日报》头版报道《多式联运加速通江达海,江都崛起苏中铁路物流新枢纽》。我区去年10月才投入运营的物流枢纽,创新推出“一单制”服务,实现“一次委托、一箱到底、一次结算”,已逐步打开苏中区域物流新格局。